直到現在,很多人對五年前小水電開發的火爆場景仍記憶猶新。2002年至2003年間,出現了全國性的電力緊張局面,一時間小水電企業蜂擁而起。小水電投資少,見效快,政府也對小水電實行“自建、自管、自用”的“三自”政策,即使贏利也無須繳納所得稅,鼓勵其直接將利潤用于小水電的滾動發展。
如此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吸引了重慶當地投資者及大批浙江、廣州的投資者來重慶投資小水電。不到兩年時間,重慶小水電數量就增加了50%以上。但誰又能預料到,小水電命運會在五年后發生大逆轉?
重慶市武隆縣觀音塘水電站裝機容量1200千瓦,2003年動工,現已停工。
胡序亭前兩年在重慶市涪陵區投資興建了兩個小水電工程,一個是清溪河一、二級水電站,另一個是岔河水電站,總共2000多千瓦的裝機容量,但今年5月他卻忍痛讓工程下馬了。他說:“看到那么多小水電要么停產、要么虧損,我哪里還敢往里頭燒錢?”
目前重慶不少區縣在建的小水電工程多已停工。重慶市涪陵區停建了12座,巫溪縣在建的36座小水電已停建30多座,其他各區均有在建小水電停工現象。
幾年前還炙手可熱的小水電,現在成了燙手山芋。前不久,重慶市12個區縣的小水電行業協會聯合上書市物價局,要求調整小水電上網電價,拯救虧損嚴重的小水電企業。
小水電是指裝機容量在5萬千瓦以下的水電站。據重慶市水利部門統計,截至2007年底,重慶共有小水電1083座,占全市發電裝機容量的12.4%,占全市水電裝機容量的47.3%。這12家協會涉及700余家小水電站,裝機容量約占小水電的70%。
風光一時的小水電似乎已走入窮途末路。據武隆縣小水電行業協會對全縣129家小水電企業2007年的上網電價調查情況,截至去年底,全縣已投入使用的小水電站113座,裝機容量達14.4萬千瓦,年發電量6.463億度;虧損面達92%,盈虧平衡的占4%,微利的占4%。
彭水縣小水電協會會長羅義坤告訴記者,他于2004年興建金龍電站,總投入450萬元,總裝機容量120千瓦,于2005年5月開始發電,當年發電90萬千瓦時,收入19萬元。2007年發電量最高,發電260萬千瓦時,收入53萬元,不算工人工資及維修費用,僅貸款利息就達45萬元(以信用聯社的利息計算),余下的8萬元根本不夠成本費。今年1至9月發電量比去年同期少了1/3,估計總收入連還貸款利息都不夠。
據重慶市12家區縣的小水電協會反映,由于小水電單機裝機容量較小,投資風險較大,因此很難在工、農、中、建等商業銀行獲得貸款,絕大部分水電站投資依靠民間集資(利息2至3分)或信用聯社(1.2分至 1.4分)借貸,貸款利息高,集資成本高,集資人員范圍廣。然而,小水電企業在2004年實行廠網分離后開始出現生存艱難,職工待遇大幅下降,一些投資者紛紛退出小水電領域。
然而,對一些小水電老板來說,小水電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雞肋”,想扔都扔不掉。盡管小水電虧損,但依然要繼續運行,否則連貸款和借款都還不起。武隆縣美隆水電開發公司總經理邵小麟說,目前重慶市大部分小水電都是私人辦的,成本中都不包含老板及其親屬的工資,所以勉強可以維持。
重慶市水利局水電及電氣化發展中心主任曾曉輝認為,小水電處于存亡邊緣的運行,會形成巨大的隱患:職工福利不能增加,技術改造和機電裝備更新缺乏資金,安全生產形勢會更加嚴峻。
值得警醒的是,在各路資本涌入小水電產業之時,不少老板似乎并沒有關注投資風險。商人追逐利潤無可厚非,但在投資決策過程中,一些投資者對小水電發展前景卻過于樂觀,忽視了潛在風險——成本的上漲、利率的提高、收益的不確定……
重慶市物價局局長苑魯說,很多投資小水電的老板根本不了解水電,特別是在房地產熱中賺了錢的一些人,他們聽說小水電賺錢就把資金投了進來,對成本、風險等沒有仔細考慮。這也和一些區縣政府有關,很多小水電都是各區縣政府賣給這些小老板的,在投資之前,往往虛夸虛報小水電效益,把投資者圈進來,而一旦賣出后,小水電老板們發現問題為時已晚了,就找區縣政府申訴,然后被區縣政府告知必須找電力公司和物價局要說法。例如,重慶市江津區有一個2005年建成的小水電站,賣給個人之前,都按最好的指標測算利潤,遇到2006年大旱,就虧損了。到2007年好一些,但仍然虧損。
苑魯認為,在我國電力體制廠網分離改革前投資的小水電無法預知網改之后的風險,還有情可原。但是,在廠網分離后,投資者明知上網電價政策,卻依然不仔細測算成本和預期收益,盲目新建小水電,這說明投資者追求利潤的心情過于強烈和盲目。
據業內人士分析,粗放的內部管理也是造成小水電目前窘境的原因之一。在廠網分離時,上網電價有利可圖時沒有人去關心電價成本,企業內部也沒有人去核算,一旦經營緊張,管理又跟不去。數以千計的小水電基本都是私營企業,大多是家族式管理,管理并不正規,更談不上精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