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服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當前環評工作的重中之重。”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13日指出,“環評”工作要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為拉動內需開辟 “綠色通道”。同時也要正確處理效率和質量的關系,既不能因為要拉動內需就降低環保要求,也不能因為環境敏感就“一刀切”不批項目。
記者從此間舉行的“全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會議”上獲悉,中央關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十項措施出臺后,環保部對各地區和企業報來的環評項目集中進行了清理,進一步提高環評審批效率。11月下旬,就連續召開了兩次項目環評審議專題會議,批復項目環評文件93個,總投資達2600多億元。其中,涉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8個,總投資509億元。針對鐵路建設投資加快的新情況,近日已批復了總投資387億元的6個鐵路項目。
在提高審批效率的同時,對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從嚴把關,近期已經暫緩審批了6個化工、火電項目環評,總投資達394億元,有力地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落后產能的淘汰。
周生賢強調,要堅決做到有保有壓,對于滿足環境準入要求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適當簡化手續、縮短審批時間;對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建設項目,環評要成為 “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墻”;對于國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要嚴格落實總量指標,把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作為區域、行業和企業發展的前提條件。切實落實“以新帶老”、“上大壓小”等污染減排措施,積極推廣能耗物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工藝、技術和設備,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為從根本上緩解新增污染找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