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化淡技術漸趨成熟,新加坡已興建亞洲最大的海水化淡廠,供水量占整體供水一成。港府去年10月展開“全面水資源管理工程策略可行性研究”,當中包括探討以海水化淡開拓新水源。香港水務署助理署長吳孟冬表示,以“逆滲透”的化淡技術,每立方米成本約8元,價格較70年代蒸餾化淡技術便宜。
“逆滲透”技術是利用高壓把水分子透過濾膜進行處理。港府以“逆滲透”技術試行海水化淡,首個測試地點位于屯門,因位處珠江出口下游,水質比較混濁,但咸度較低;第二個測試地點位于鴨脷洲,受南中國海的影響,水質偏咸但較清澈。當中為期12個月的屯門海水化淡測試,初步數據顯示“逆滲透”海水化淡技術可行;而在鴨脷洲測試海水化淡的工作,將于明年初完成。
港府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副秘書長韋志成表示,海水化淡是可行的新水源,但需詳細研究和咨詢公眾后才可決定。他說:“興建一座占地10公頃的海水化淡廠,需時6至7年,年產5,000萬立方米食水,約占全港20分之1的用水量。”他稱,若發展逾億立方米食水的海水化淡廠,可減少其他水資源的比重。
落實海水化淡的最大成本障礙,是需要耗用大量能源,如果可減低能源價格,便可降低處理成本。吳孟冬表示,濾膜物料耐用、便宜,但要把海水化淡價格下調,重要的是如何把占處理成本達40%的能源費下調。
當局相信,向兩電購入“剩余電”作為海水化淡之用,有助調低水價。吳孟冬指兩電對于耗電量大的機構提供不同時段的用電收費,使電量平均輸出穩定,在用電量低時會提供電費優惠,電費有一定差距。他說,當局可研究購入剩余電,以節省成本:“假設晚間用電量較低,我們可研究在晚間才啟動海水化淡廠。”
“全面水資源管理工程策略可行性研究”于明年中完成,當中會參考規劃署訂定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探討香港在不同發展模式下的用水需求,以制訂開拓新水源、再造水使用和保護水資源的方案,以便厘定發展海水化淡、污水循環再用的策略,以及鼓勵市民節約用水,今年底和明年中將會分階段諮詢公眾。
全面水資源管理研究4范疇:
■開拓新水資源:擴大集水區、使用再造水、海水化淡
■鼓勵節約用水:使用海水揑廁、測漏換喉、節水標簽
■再造水的使用:灌溉、養魚、揑廁、噴泉
■保護及管理水資源:確保有效收集雨水和監控集水區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