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窮則思變。記者在廣州采訪時,驚喜地發現,嚴峻的污泥形勢反而迫使廣州加強科技攻關,一種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的技術已經研發成功。在瀝窖污水處理廠,廣州市水務局副局長吳學偉向記者揭開了這項技術的神秘面紗。
污泥就地“正法”
吳學偉說,這項技術名叫“城市污水廠污泥載體干化與組合工業處置技術”,其重要特點,就是在污泥中添加石灰等添加劑進行調理濃縮,把污泥的親水性轉變為疏水性,再通過壓濾,污泥含水率從99.3%的降為60%。然后添加干污泥進行攪拌,產生含水率只有28%左右的成品料,可以用來制肥,或者充當燃料。
記者發現,利用該技術制成的肥料呈現顆粒狀,已經完全沒有難聞的惡臭,只帶稍稍的腥味。施用該肥料的桉樹長勢非常好,樹高比起旁邊施用普通肥的桉樹,足足高出一倍。
吳學偉說,這套設施改變了污泥脫水后再外運的處理模式,在污水處理廠安裝,完全可以將污泥就地消化,避免了濕污泥外運帶來污染隱患。
“驗收專家把國內領先改成國際領先”
據介紹,應用這套技術,廣州市在瀝窖污水處理廠建立了一套日處理規模為700多噸含水率99.3%的污泥生產試驗裝置,配套的污水處理能力達到5萬噸/日,相當于一個小城鎮的污水處理能力。一年的試驗表明,只需4.5個小時,就可以處理完處理能力為5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一天產生的污泥,而且污泥減量到原體積的1/40。
吳學偉介紹,今年4月,國家建設部在對這項技術進行驗收時,完全被這項技術折服了。吳學偉等人以為,專家們能給個“國內領先”的評價就算不錯了,然而,驗收組的專家們鄭重地寫下“該項目成果整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開辟了一條新的城市污水剩余污泥處理處置途徑,具有重要創新性。”
外商欲3億元買斷
吳學偉說,這項技術具有完全的知識產權,研發已經5年了,真正取得關鍵突破是在2007年。目前,廣州市已經為該項目申請多項專利,并準備在明年進行規模化應用。
吳學偉表示,雖然是新技術,但是規模化建設的投資卻不大,建設一套與一座5萬噸/日處理能力的污水處理廠相配套的污泥處理設施,投入僅需1200萬元左右,與現有污水處理廠安裝離心脫水機相當。
新技術還引來了國外投資商的青睞,據介紹,曾經有外商準備花3億元買斷這項技術,被廣州有關領導斷然拒絕。吳學偉說,“如果賣了,以后我們單買設備估計都不止3億元。”
相關背景:污泥處理處置的一般原則
1.減量化。污泥的含水量高,體積很大,不利于貯存、運輸和消納,減量化十分重要。
2.穩定化。污泥中有機物含量高時,會發生厭氧降解,極易腐敗并產生惡臭,因此需要采用生物好氧或厭氧消化工藝,使污泥中的有機組分轉化成穩定的最終產物;也可添加化學藥劑,終止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來穩定污泥,如投放石灰,提高pH值。
3.無害化。污泥中,含有大量病原菌、寄生蟲卵及病毒,易造成傳染病大面積傳播;另外,污泥中還含有多種重金屬離子和有毒有害的有機物,這些物質可從污泥中滲濾出來或揮發,污染水體和空氣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污泥處理處置過程必須充分考慮無害化原則。
4.資源化。主要包括污泥的土地化利用,污泥的建材利用,污泥消化產沼氣,污泥燃料化技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