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池水汩汩流淌,水里魚兒穿梭,嫵媚的睡蓮,在碧綠的荷葉間更顯風韻。這就是長橋溪濕地公園,它可不是普通的公園,在公園的地下,有一個凈化水處理系統,將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處理成符合環保要求的地表水,最終流入西湖,改善長橋溪和西湖的水質。
長橋溪發源于蓮花峰,是西湖四大源頭之一,溪水自南向北流入西湖。但在5年前,這里是一條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水質為劣五類的溪流,大量的露天糞坑等地表污染、人為污染等原因使這條溪水嚴重富營養化,污水總量占據了流入西湖污染物的三分之二。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一直是污染長橋溪的“罪魁禍首”,每天污水排放量達1500噸。
“源頭上的治理才是治本之策,首先要集中收集居民生活污水。”西湖水域管理處副主任吳芝瑛說。經過四處取經研討,一條全新的治水模式誕生了:地上地下污水處理雙管齊下。
長橋溪專門建了一個地下污水處理站,它位于地下7米。通過專門的污水收集廊,把所有生活污水收集起來,送入地下污水處理系統,再經過物理、化學、生物三道工序的凈化。
“這些管子里裝有一種特殊的過濾裝置,能培養有益生物菌去凈化水質,相比普通的污水處理方法,這里較多利用了生物作用,更環保。”吳副主任指著地下污水處理站很粗的管子說。
“這水很透明了,已經達到了地表水三類水標準,你們看看。”吳副主任手里拿著一小杯處理后的水說。 “不過,這樣的水要經過水生植物的再次過濾,才能排入西湖。”處理后的這些水再匯入濕地公園,利用微地貌特征,使水流順勢而下,讓睡蓮、香蒲等水生植物和魚類的進一步凈化,充分除去水體營養物質。
長橋溪生態修復公園,以水生態修復為主題,不僅使長橋溪返璞歸真,重新變為“活水源頭”,更重要的是為優化西湖水質處理,和生態旅游提供了成功模式,“我們溫州濕地公園也要好好借鑒”溫州市環保局一位工作人員驚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