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及全球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由中國化學工作出版社和日本堀場集團合作的《環境自動連續監測技術》一書13日問世。這本書帶來了國際上先進的環境自動連續監測實用技術信息,填補了我國在這個領域沒有技術性專著的空白。
環境自動連續監測是世界發達國家普遍采用 的方式,在環境污染源排放和環境質量監測上,是較為有效的監控手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等一些環境保護領域的權威專家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解決環境問題、采取環保措施時,需要監測環境中有害物質的存在狀況,并且建立和充實能夠進行數據積累、分析評估及能對環境措施實行有效反饋的基礎設施。而這本書介紹的環境自動連續監測技術,對我國環境連續監測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現實的參考作用。
據介紹,國內出版的環境監測分析圖書,多以手工分析法為主,且對連續監測系統技術介紹不多。石田耕三和李虎博士是此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他們集中30位在各國環境自動監測領域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士,歷時近3年,編寫了這部技術專著,就污染源和環境質量系統的采樣、通信、質量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術和經驗進行了全面集中的論述。
國家環境保護部污控司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力推動環境自動連續監測建設。2007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十一五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辦法》,國家近7000個重點污染源全部安裝在線監測儀器,去年中央財政就拿出20億元給予支持,今年又將有新的投入,其目的就是用自動連續監測儀器說明排放量減排情況和環境質量改善情況。為有效控制環境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技術管理人員需要學習和掌握這一領域先進的實用技術。這本書的出版對我國自動連續監測工作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
全球測量技術的領先者——日本堀場集團、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等業內80余位專家代表參加了這部新書的首發式,并對有關監測技術進行了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