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由小橋、流水、花架、亭臺、各種水生植物構成的小型“濕地公園”,將無錫城北污水處理廠裝扮得清新脫俗,這可不是一般的廠區綠化,而是無錫首次運用生態凈化技術、通過濕地系統凈化生活污水項目。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這個“濕地公園”,一睹試運行中其處理生活污水的神奇。
走進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濕地區域,基礎工程已全部完工,木質的小橋、鵝卵石小道,濕地中的土墩上還有一個小巧的亭子,200多條紅色的小金魚在水域中游來游去,水面上剛種植的水生植物顯得有些稀散,只有幾簇半人高的千屈菜伸出水面,開著黃色的花朵。菖蒲、水蔥、水毛茛、蘆葦等17種水生植物,在一周前剛剛種植,大多還在水下部位,需要經過一個周期,才能生長茂盛。工作人員介紹,正是這樣一個模擬自然濕地結構與功能的復合體,通過水、處于水飽和狀態的基質、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微生物,進行了一系列生物、物理過程,實現對生活污水的自然凈化。
人工濕地,是怎樣對生活污水進行凈化的?記者看到,在進水的第一個濕地單元上,覆蓋著一層由上百個膜絲組成的生物浮床,中間許多地方在冒著氣泡。項目經理吳偉介紹說,這個濕地單元,有點像家中養熱帶魚,是通過鼓風機對水充氧,形成好氧環境,原水由城北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二沉池出水提供,隨后依次經過進水觀景臺、生物強化氧化單元、三級表流單元、二級潛流單元、生物穩定單元,最后就近排入北興塘河。上個星期,技術人員已在濕地上種植了6萬多株水生植物,經過一個生長周期后,水生植物將覆蓋大部分水面,整個過程可實現對COD的降解和對氮、磷的轉化、氧化,出廠水質更為清澈。
市排水總公司李激副總經理介紹說,人工濕地日處理污水規模為2000噸。目前,這項江蘇省政府撥專項資金進行的技術攻關項目,還將進行技術量化,為太湖流域其他污水廠的技術改造提供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