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華師大教授,著名生態學專家陸健健在接受新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盡管在2010年,青草沙成為主要水源地后,黃浦江上游河段的供水將減少至20%以內,但污水處理廠的作用卻不能忽視,不然會造成黃浦江水域的嚴重污染。此外,陸健健教授認為,“雙通道”的水循環方式在郊區十分適用。
陸健健教授說,黃浦江水質受到上游太湖的影響很大,這是城市發展無法避免的問題。水污染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傳統農業的循環系統被打破,現代農業循環系統沒有或正在建立。針對這個情況,陸教授認為,除了利用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外,“雙通道”方式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即讓農村的生活農業用水的排放和利用做到自我循環,不匯入江流湖泊。
詳細說來,就是在循環過程中,把工業農業廢水與生活廢水分開處置,即產生了兩條排水管道,含重金屬的污水統一處理,而生活用水則引進自然生態系統處理,利用土地、池塘、濕地自然存在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達到凈化處理的目的。這種處理方法既可減輕河流污染的負擔,對于農業種植養殖又是很好的水源和肥源,達到節水節肥、增加水的循環再利用率、保護環境的效果。而經過凈化的水可以再次作為水源循環使用。
此外,陸健健認為,近年來黃浦江及蘇州河上的大面積水葫蘆產生的原因,正是水中生產、消費平衡被打破,致使生產過剩所致。陸健健表示,外來物種這個概念不應該被否定,因為其本身是可以吸收氮、磷的有益植物,只是由于沒有合理管理所致。此外,太湖曾經爆發的藍藻污染,也正是由于水中生物吸收了氮磷后無法被消費,而瘋狂生長的結果,而如果采用大體的植物,如鳳眼蓮等,爆發的可能性就減少了。
時間:2008-11-06 09:08 新民網 沈鑫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