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軍網2006年12月28日訊 “賣一臺電腦只能賺一捆大蔥錢,賣10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波音飛機”,這是我國企業由于缺乏自主創新而曾經不得不無奈接受的尷尬。而不久前,天津工業大學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在與美國一家知名公司“同臺打擂”中,歷經3個月的苛刻對比試驗,主要性能均超過美國產品。世界最大的水務公司、百般挑剔的法國威立雅水務集團最終選擇了中國的膜天膜公司作為其合作伙伴。
膜天膜公司之所以勝出,在于它創造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專業技術——連續微濾技術、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和內壓雙向流技術,并建立起10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紡絲設備和生產線,受到國際膜產業界的高度關注。
膜天膜公司的勝出并非偶然。2006年,隨著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正式實施,創新浪潮已經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勢席卷著古老的中華大地,神州處處也因此青春無限,充滿活力。
“中國創造”登上世界舞臺
在剛剛結束的2006年北京國際車展上,奇瑞、華晨、吉利、一汽、東風等國產汽車廠商,紛紛亮出自主研發的混合動力車、概念車、電動車、綠色環保節能車,以及高性能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飽受“中國仿造”和“中國制造”的尷尬和痛苦后,開始向“ 中國創造”闊步邁進。
今年以來,我國相繼在精密制造、清潔能源、信息安全、資源勘探開發等一批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難題攻關上取得成功,在微電子材料技術、光電子材料技術、納米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前沿技術領域里也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打造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技術。中國航空工業開始躋身于能夠同時自主研制生產具有國際水平的戰斗機、轟炸機、無人機、直升機和新型空間飛行器等多種航空設備的幾個少數國家之列。華為、大唐、海爾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開始在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在11月底發布的第十一批中國企業新紀錄中,新紀錄數量比上一批增長44%,其中具有世界水平的新紀錄數量比上一批增加25%。中國企業家聯合會副會長常德傳說,今年我國企業的創新水平和創新速度呈現出快速提升的態勢,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明顯加快,中央企業、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的創造活力顯著增強。
從傳統產業到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從日常生活到社會服務,2006年的中國社會因為日益廣泛、深入的創新而充滿活力,魅力四射。
眾多舉措點燃創新“引擎”
活力源于創新,活力促進和諧。盤點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詞,“創新”以前所未有的高頻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在年初的全國科技大會明確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宏偉目標后,金秋十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更是將創新型國家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列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
如果說這些還僅僅是宏觀層面上對自主創新的深刻認識和強烈要求,那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則把自主創新推進到具體扎實的操作層面。國家各部門和地方政府迅速行動起來,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在全社會形成了自主創新的濃厚氛圍。
——財政部今年安排科技投入716億元,比上年增加19.2%,并將建立和完善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制度。
——發改委等有關部門正在制定數十項涉及財政、稅收、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方面的實施細則,加快完善有利于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抓緊編制《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專項規劃》。
——科技部不僅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總額為500億元的合作協議,重點支持國家重大專項和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究開發,還將實施一批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以便及時分享世界先進科研成果,全面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北京、天津、重慶、山東、廣東等地紛紛提出爭建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的目標和舉措,拉動創新型國家引擎。15個省區市今年對科技投入的增長率超過50%,其中有6個比去年增長1倍以上。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是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遍布全國的53個國家高新區,憑借先行一步的改革,已經初步構建起產業技術創新體系。7月,我國的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全面啟動,包括15家國有大型骨干企業、77家民營科技企業和11家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在內的 103家企業率先入圍。據科技部的消息,未來3到5年內,試點企業還將擴大到500家,試點工作開展好的企業將通過相應階段的評估被命名為“創新型企業 ”。
四道“門檻”考驗創新能力建設
最近完成的對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資源環境和先進制造六大領域的調查表明,我國科技總體研發水平落后發達國家5年左右。綜合國際上2004年有關科技創新能力評估的結果,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中位居第24位。
我國與發達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主要差距表現在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等方面。目前,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6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外國企業在中國申請的專利總量是中國企業的6.4倍,而我國每百萬人獲得的專利數是1項,遠遠低于日本的994項,韓國的779項和美國的286項。
科技部副部長尚勇指出,我國要實現建成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需要跨越四道“門檻”: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對外技術依存度低于30%;本國人發明專利數量和科技論文被引用數進入世界前5位。
“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果我國能夠在今后繼續保持40%的投資率,科技進步貢獻率也必須由當前的39%提高到60%以上,否則就不能完成在2020年翻兩番的目標。”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