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14日發布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五,以豐富的數據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環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
改革開放初,人們環保意識淡薄,在經濟起飛過程中,普遍重視經濟發展,輕視環境保護,過度開發和盲目發展造成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的事例屢見不鮮。隨著社會的進步,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對于國家提出的節能減排、綠色消費、限用塑料袋等保護環境的號召,社會各界廣泛響應,積極參與,環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民環境保護意識顯著增強。
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中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導致環境污染總體上呈加劇趨勢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大了對環境污染防治的直接投入,并逐年增加。
國家統計局報告說,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環保治理投資每年為25億至30億元,約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0.5%;而2007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3387億元,是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GDP1.36%。
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穩步增長。2007年,全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467.5億元,是1981年的272倍。其中,園林綠化投資525.5億元,是1981年的584倍;市容環境衛生投資141.8億元,是1981年的5.9倍。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主導地位的工業越來越發達,相應地工業“三廢”的排放帶來污染問題也愈來愈引起人們高度重視。
報告指出,2007年中國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1.7%,比2001年提高了6.5個百分點;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86.3%,提高了25個百分點;工業粉塵排放達標率為88.1%,提高了37.9個百分點。
“十一五”規劃綱要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確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國家積極推進工程減排,新增燃煤脫硫機組總裝機容量;狠抓結構減排,淘汰落后產能企業,關閉小火電機組、淘汰小煉鐵、小煉鋼、小煉焦、小造紙等;出臺有利于減排的價格、金融、貿易等政策措施;采取“區域限批”措施,督促違規項目進行整改,從發展源頭控制污染。
這些措施的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初步得到控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初步核算,2007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7%。與2005年相比,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2.3%、3.2%,實現了兩項污染物排放總量雙下降。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雖然中國環保事業取得積極進展,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壞,環境污染事故時有發生,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盡快改善重點流域、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的目標,尚需付出極大的努力。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08年11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