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根水泥樁拔地而起,一條條排污管匐地而行……走進中山,處處可見污水處理廠建設的繁忙景象。
2007年,中山市鎮(區)污水處理廠建設駛上快車道。全市18個鎮(區)中,已有4個鎮污水處理廠已竣工或入水調試;5個鎮開工建設;9個鎮完成初步設計進入施工招投標階段。預計到2008年底,全市日污水處理能力將達到75.5萬噸,污水處理率超過70%。
從城市到農村,作為早期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中山,又在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廠道路上先行一步!
市委書記:“誰搞不定污水處理廠,我就搞定誰!”
為推動村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短短五年間,中山市政府補貼的建設費用先后調整五次,從2002年的100萬元/萬噸·日增加到如今的610.6萬元/萬噸·日。僅此一項,市政府需拿出約2.3億元。 真金白銀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支持,政策命令確定的則是不折不扣的任務。“誰搞不定污水處理廠,我就搞定誰!”2007年4月26日,在全市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中山市委書記陳根楷撂下了一句“狠話”。會上,市長李啟紅與各鎮(區)代表簽訂責任書,立下污水處理廠建設“軍令狀”。7月10日,市委書記深入鎮(區)檢查,并召開現場座談會,決定將污水處理廠建設與總量控制和區域限批工作相結合。
“這可是一個緊箍咒!不建污水處理廠,難以削減污染負荷,難以騰出環境容量;沒有環境容量,就不批新建設項目,也就談不上發展。”務實的鎮長們立即行動起來,掀起了污水處理廠建設的熱潮。
污水處理廠建設,給各鎮發展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拿中山市第一個建成鎮污水處理廠的小欖鎮來說,2005年該鎮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5萬噸/日)投入使用后,小鎮重現水鄉昔日美景,不僅水清了而且魚回來了。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中,都夸污水處理廠建設是一號“民心工程”。2007年7月19日,鎮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5萬噸/日)開工建設,二期管網工程亦如期進行。到今年底,全鎮生活污水均能得到處理,水鄉水景更迷人。
資金來源:“三個一點”籌措
污水處理廠如何建?是選擇BOT模式還是政府模式?中山市大多數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選擇了后者。即各鎮政府成立經濟實體,然后通過公開招投標,從中選擇最優公司進行承包建設,包括污水處理廠主體部分和管網建設主管道部分。
那么,建設資金從何而來?中山市政府確定了“三個一點”的解決辦法。
首先,市政府補助一點。即市政府出資補貼各鎮生活污水處理廠首期建設。經過五次提高后,2007年鎮污水處理廠建設補貼費為610.6萬元/萬噸·日。補貼按工程建設進度分三步劃撥:污水處理廠立項手續完成后劃撥40%;經濟發達鎮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建設完成后(七個經濟不甚理想鎮,即“七個小矮人”開始建設時)劃撥40%;污水處理廠建設竣工通過驗收后劃撥20%。據測算,一個1萬噸/日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含管網)建設資金約需4000萬元,政府補貼的610.6萬元約占1/7。
其次,鎮政府自籌一點。市政府規定,鎮政府必須自籌解決35%的資金。目前,中山市各鎮已全部開征生活污水處理費。污水處理費的開征,給污水處理廠建設資金解決提供了渠道,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鎮。以2007年7月開征污水處理費的黃圃鎮為例,每月征收的污水處理費約為75萬元,一年下來約900萬元。約占該鎮污水處理廠首期工程建設資金的1/9。
最后,鎮政府貸款解決一點。2007年5月15日,市政府組織工商銀行中山市分行及各鎮支行召開污水處理廠建設貸款見面會,解決污水處理廠建設資金。雖然污水處理廠建設投入較大、收回較長,但作為一個風險較小、保本微利的項目,再加上有政府的貼息支持政策,銀行對污水處理廠建設表現出了較高的興趣。
管網建設:立體推進因地制宜
“管網建設招標情況如何?”“污水處理費開征沒有?”“污水處理廠何時開工?”……每到一個鎮,中山市環保局局長羅焯添都會不厭其煩地問起書記或鎮長。
村鎮建設生活污水處理廠,在中山還是全新事物,沒有任何經驗可遵循。農村不同于城市,由于居住分散,管網建設十分困難。中山地處嶺南水鄉,境內河泊交錯、沙土地質疏松,管網建設更是難上加難。再加上土地辦證困難、報建招投標手續復雜等因素,各鎮污水處理廠建設一度緩慢。
如何確保管網建設順利進行,不讓污水處理廠成為“曬太陽”工程?如何完成市政府確定的2008年各鎮建成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率達到70%的“死任務”?
全市上下立體推進,同時行動。財政局調整理財思路,指導協調各鎮區開征污水處理費;國土局加快土地辦證速度;發改部門加快項目立項審批;環保、建設、規劃和市公用事業集團加強業務指導。
各鎮特別邀請省、市專家,為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建設把關。對主管網建設進行招標,對支管網建設實行邀標,加快管網建設。主管網建設通過競標的市政公司采用“頂管”技術,減少拆遷工作。連接千家萬戶的支管網,則由當地富有經驗的施工隊伍結合實際建設。在管網建設中,充分利用水鄉河涌特點,因地制宜地沿河涌鋪設排污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