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SO14000標準系列的特點
1、以市場驅動為前提
環境問題的最終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不注重環境,必將遭受大自然的懲罰。近年來,清潔生產、綠色工業為人們所推崇,而保護環境,更是每個地球人的職責。人們在追求綠色產品的同時,有環保問題的產品必然被人們所摒棄和抵制,因而ISO14000系列標準的推出和引用,提供了科學的管理指南,適應了全世界保護環境的愿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和社會必須建立共容共存的和諧局面,適應社會的企業才能稱得上好企業;同時,經濟良好發展的社會必然擁有眾多信譽好、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強、發展后勁足的企業。這就是市場的驅動力之所在。
2、預防性
環境保護,首先要從預防做起。ISO14000系列標準重在隨任何組織、任何企業的作業、服務、生產的自我控制,強調企業生產現場的環境因素管理,建立嚴格的操作控制程序,保證企業環境目標的實現。在企業產品最初設計階段和企業活動策劃過程中,比較、評價不同方案的環境特性,為決策提供支持,這就體現了企業的自覺行為。標準的預防性與國際環境跟保護領域的發展趨勢相同,強調以預防為主。
3、可操作性
標準提供了一整套環境管理方法和環境管理體系(EMS)要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標準融入了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思想,并將最新的環境科學理論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操作工具和管理手段,每一個組織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什么樣的環境管理體系是優化有效的體系,如何運用最新的技術、經濟知識去比較、評價自己和他人的環境行為和產品。
4、廣泛實用性
與ISO14000族標準一樣,ISO14000系列標準同樣適用于任何類型與規模的組織,同時就環境保護領域來說,標準適用于不同地理、文化和社會條件,可以幫助組織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審核機構也可以用來對組織所建立的環境管理體系或產品進行認證。由于標準涵蓋了組織的所有管理層次,可以將生命周期評價(LCA)用于產品設計開發、綠色產品優選和產品包裝設計等,應用十分廣泛。
5、應用的自愿性
1997年,我國根據ISO14000系列標準,等同采用并下發了GB/T24000系列是推薦標準,一個組織是否采用該標準,完全取決于組織自己的發展戰略,取決于自身的意愿。
二、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著重點
1、按照PDCA原理規劃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及運行
PDCA(計劃、實施、檢查、總結處理)原理是一切人類活動的基本規律之一。小到個體人、大到團體,進行任何活動或工作,都離不開計劃,實施、檢查和總結處理4個階段。對于一個管理體系來說,運行過程的4個階段更是缺一不可,ISO14000系列標準強調計劃、策劃、過程管理、運行控制和持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中的各相關部門、各個過程、各個子系統,都必須遵循PDCA原理運行管理體系,企業才能實現環境管理目標并持續改進。
2、標準和體系培訓是先決條件
ISO14000系列標準提供了組織建立運行環境管理體系的依據和準則,企業必須對全體員工進行ISO14000系列標準、環境法律法規、體系文件、有關制度及環境知識方面的培訓,在培養員工環境保護意識的同時,增強員工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明確為什么要保護環境,環境保護對社會、經濟發展乃至自身的重要意義,直到如何去做、怎樣做,將企業管理層的意志轉化為全員的自覺行動。由于質量和安全關乎企業安危、企業經濟效益與員工收益,企業在質量和安全方面的意識已經牢牢樹立,而環境意識相對薄弱。因此,企業對于諸管理體系,應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強化環境管理體系的宣傳和執行力度,這就需要從各方面強化全員培訓和制度的執行力度。
3、全面進行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是建立及運行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
環境因素尤其是重大環境因素的識別和評價是環境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首要條件。企業不同部門、過程、裝置及產生的不同廢棄物或排出物,會對環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首先必須針對不同污染源,進行細致全面的因素識別,不能遺漏。由于技術原因,有些污染源目前尚無法控制,噪音、電弧光、強反射光、廢氣等難以有效防護,但是應當加以識別,也要進行危害性評價,進行記錄,并根據企業的技術能力盡可能削減,同時密切跟蹤科技發展動向,力所能及地削減或根治;對于具有不同化學性質的廢棄物,如酸、堿、毒、揮發物、有機物等應分門歸類,不得混置。其次,在進行識別時,要根據每一項作業、每一項服務、每一個產品、甚至每一天的工作、每一部程序都要進行詳細分析,記錄可能產生的廢棄物,針對其性質進行分類,以便進行科學的評價。
環境因素的評價方法很多,目前應用較多的是調查表法。由于調查表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評價污染物生成量,通過制定控制措施并嚴格管理,雖然能起到分類棄置,控制污染源的作用,但不能為將來的技術改造、徹底根除污染源提供確切的數據資料。從長遠出發,選用物料衡算法則能夠定量化地評價作業過程中污染物的形成數量,而運用污染物流失總量法則能進一步分析各種污染物的類別和數量,為今后的技術改造提供較為詳盡的資料。這些方法的運用效果如何,與廣大員工對方法的理解程度和運用技巧直接相關。所以,企業不僅要對員工進行意識教育,更應注意對員工的能力培訓。
4、運行控制是提高環境管理體系運行效率的重要環節
環境管理體系建立起來后,能否按照文件要求運行體系并持續改進體系,決定了體系運行的效率,其中主要體現在“運行控制”過程。根據環境因素評價結果以及相應的控制措施,依據文件規定,對作業、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進行監控,是每位員工在每項作業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1)應在作業、服務區域和過程,以及污染物棄置容器上做出醒目的標識。
(2)管理人員應進行巡回檢查、定期檢查所屬作業和服務中的環境臺帳和記錄,檢查污染物源頭和棄置場地,做好記錄。
(3)建立污染物分類棄置及后續處置機制,避免二次污染。
(4)在作業、服務的各個環節,建立運行記錄和記錄檢查考核機制,確保體系運行的時效性。
(5)建立環境管理體系運行考核機制,將其納入業績考核指標,可以推行環境污染否決機制,根據污染物性質、污染程度、對社會影響程度、政府環保部門評價結果、人員傷害程度等因素,建立評價考核系統,與每個單位、每個員工的經濟效益掛鉤。
三、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和運行應采取的對策
ISO14000標準特點決定了環境管理體系得建立和運行特點。
第一、樹立企業必須依存于社會,適應社會環境,為社會服務的理念。只有適應社會,企業才能談得上生存和發展,才能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得到社會的全力支持。所以企業必須為社會負責,為所在的社會區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第二,建立嚴密可靠、操作性強、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持續改進的文件體系和運行控制程序;引入環境否決機制的考核管理體系,真正實現環境管理體系運行的有效性。
第三,企業要有兩雙眼睛:一雙眼睛密切關注科技動態,力所能及的引進先進科技技術,將污染產生的量和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時,要采用統計工具,全面細致地對污染源和污染量進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
江蘇德邦興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已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在污染物的監控方面作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取的了明顯的效果,通過多次內部審核及第三方審核,有力的促進了體系的運行。目前,環境評價、污染物監督控制和削減措施有序進行,體系運轉正常。主要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1)注重對全員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體系知識的培訓及教育
江蘇德邦興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QEHS管理體系建立運行期間,對不同層次、不同部門、不同系統的全體員工,進行了全面培訓,并通過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增強了全員的環境意識,了解了標準原理,明確了文件要求,建立了大量體系運行記錄。隨著環境管理體系的深入運行、技術能力的不斷提高和體系得持續改進,全員對環境、標準和文件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必須不斷堅持體系的培訓和環境知識的學習,應進一步采取環境知識講座、電視講座、知識競賽、環境事故案例分析、環境管理講評、崗位相互審核等方式進行強化培訓。應針對各生產裝置、生產原輔材料和成品、生產工序等的特點,有針對性進行污染物性質、排放渠道和特點、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怎樣分類棄置的培訓,從而持續提高全員環境意識和能力。
(2)認真細致地做好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
企業生產、服務、作業等工作對象是經常變化的,而企業對環境的影響也同樣隨時間、地點、氣候、空間、原料產品和工藝等的變化而變化,要根據公司內部生產過程、原料產品和工藝的變化詳細進行環境因素識別,要考慮不同狀況下,日常工作對環境的影響。如氣溫的高低會產生不同量的廢氣;加工不同原料會產生不同的三廢;有些儀器設備運行時會產生一定量的有害氣體;大型設備在運行時產生間歇式和連續性噪音,而這2種噪音對人體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在因素評價中必須加以甄別。
對于化驗室來說,由于有毒有害物質較多,也能產生各種污染物,排放量也較大,而目前的氣體檢測手段難以精確測量氣體種類和排放量,檢測成本很高,在環境因素評價中,應針對不同情況盡量采用定量化的評價方法,較常用的是物料衡算法(如圖1所示)。該法能夠較定量地評價作業過程中的污染物的形成數量,還能進一步分析各種污染物的類別和數量。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能徹底搞清產品、原料與分析液中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量,為改進通風設施,分類棄置廢液、廢渣提供準備的資料,做到事半而功倍。
(3)嚴格按文件要求進行體系的運行控制
環境管理體系相對于安全管理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不僅起步較晚,認識程度也相對不深,全員環境意識、執行文件的自覺性、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待在體系運行中不斷強化。目前,在環境管理體系運行中,仍然存在文件強制性作用不明顯,文件執行教條化,廢棄物不按照規定棄置,分類棄置的廢棄物未有后續處理措施,環境因素評價和重大環境因素的削減措施執行力度不夠,體現運行記錄不連續,環境監測結果不能為全體員工共知等現象。雖然表現在個別部門和單位,但說明體現的運行控制仍然存在盲區,就整個管理體系而言,對這些不能滿足體系文件要求和持續改進要求的個別現象,要加大管理力度,消除盲區,不斷完善體系文件和運行控制,持續改進管理體系。
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運行,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注重追求社會和地區與企業的共同利益的要求,在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進行清潔化生產,不斷創造社會效益,是企業長遠目標之一。我們相信,隨著環境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必將為社會、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