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日報2007年8月8日訊 “有點甜。”嘗了一口瓶裝新生水,吳婷婷對記者說。她是上海交大附中高一的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新加坡暑期夏令營,參觀訪問新加坡“新生水展覽館”。所謂“新生水”,就是新加坡對污水進行再循環處理,使之清潔并可供人飲用的水。經過專家鑒定,新加坡生產的新生水各項水質指標都優于目前使用的自來水,清潔度比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國際飲用水標準高出50倍,當地98%的民眾對新生水持接受態度。 新生水的生產利用了“微過濾”和“逆滲透”兩項先進技術。整個生產過程分為三步,先通過微過濾系統把污水中的粒狀物和細菌等體積較大的雜質過濾出來,然后用高壓將污水擠壓透過反向滲透隔膜,將已溶解的鹽分、藥物、化學物質和病毒等較小雜質過濾出來,最后再經過紫外線消毒,就得到了可循環利用的“新生水”。其中,反向滲透隔膜技術是生產新生水過程中的主要技術。反向滲透隔膜的微孔非常小,能擋住細菌、病毒和化學物質。打個比方說,假設將反向滲透隔膜、水分子和污染物都放大1億倍,那么反向滲透隔膜微孔可以允許體積如網球大小的顆粒通過,比較而言,水分子的體積如同乒乓球,通過微孔毫無問題;而受污染的化學物質和藥物體積有足球大小,病毒的體積相當于一輛大卡車,細菌的體積相當于一幢兩層樓,都無法通過微孔,當然被阻隔在外。 新生水技術最早源于美國的太空研究,加拿大等國也掌握了此項技術,但真正將該技術推廣應用的則是新加坡。新加坡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發污水再循環相關技術,1998年開始試驗新生水生產,2002年宣布新生水技術研發成功。當天正值新加坡國慶日,每個參加慶典活動的人都得到了1瓶新生水作為禮物。數萬人共飲新生水,慶祝新加坡獨立37年,一時傳為佳話。目前,新加坡共有4座新生水廠,每天可提供20多萬立方米的新生水,大約占每天供水的13%。4年后預計第5座新生水廠投入生產,新生水的總產量將達到全國供水總需求量的30%。 新生水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已經日益顯現。在工商業層面,新生水的廣泛應用,既減少了水量消耗,又攤低了水價成本。在新加坡,商業大廈為節省耗水,冷卻系統往往會把水重復使用,直到水的污濁程度達到某個飽和點。新生水因為較為純凈,可以循環使用的次數比自來水多,因此不需要經常更換新的冷卻水,從而減少了總體的耗水量。同時,一些芯片制造廠商也更青睞于使用較純凈的新生水清洗芯片。相比而言,自來水純凈度沒有那么高,必須經過過濾才能用于清洗芯片,操作步驟和成本都要高出許多。據了解,已有超過300家商業企業使用新生水,較大幅度地節省了原來的工業用水。在降低水費方面,新生水的生產成本是海水淡化的一半,價格比自來水便宜至少10%,并且還在不斷降低價格,使用新生水取代自來水,用戶水費將省一成。 在生活用水方面,新加坡從2003年2月正式啟動新生水推廣活動,向市民免費贈送了大量瓶裝新生水,鼓勵人們盡可能多地使用新生水。同時,新加坡開始將少量的新生水注入蓄水池和天然水混合后送往自來水廠,經進一步處理后達到飲用標準,間接作為飲用水供應。目前新生水的注入量大約每天18萬立方米,這一比例不到全部飲用水的1%,新加坡的目標是2011年逐步增加到每日45萬立方米,在2013年左右將這個比例提高到25%。 值得一提的是,新生水的誕生和推廣,使新加坡在污水治理和再循環領域走在了國際前列,不僅實現了從依賴走向自立的轉變,而且開始不斷向外輸出水資源解決方案。新加坡極具遠見地提出要力爭成為全球水務樞紐的目標,并將全球環保產業確定為戰略性增長領域。水務在環保產業中約占40%,因而被視為世界最大的商機之一,新加坡預期在未來10年內,將自身在全球水務市場的占有率提升到3%。今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新加坡環境與水業發展局,推動水務業的國際合作項目,開拓海外市場。 總體而言,新加坡有4大供水來源,即國內集水、進口原水、新生水、淡化海水。其中雨水收集和進口原水占用水總量的75%,其余25%為新生水和淡化海水。由于進口原水購買費用比較可觀,海水淡化關鍵技術未能突破、規模效益不明顯等因素,新生水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顯。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新生水已經成為新加坡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非常重要的水源之一,未來隨著不斷的科技創新和成本降低,將會占有更高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