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2007年7月24日訊 1909年味精作為商品問世以來已有近100年的歷史,我國味精生產始于1923年。2006年,我國味精產量達170.6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5%,位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味精是以糧食為原料經糖化、發酵、谷氨酸提取、精制等工序制得,在谷氨酸發酵制取過程中只有約3/5的原料轉化為味精及副產品,而2/5的原料進入廢液中,從而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由于原料利用率低,發酵廢液干固形物含量達10%~12%,廢水指標CODCr高達35000-40000mg/l,從而造成高濃度有機廢水污染嚴重、治理難度較大等行業突出問題。 雖然,目前在各生產企業的先后投資建設治污工程后,能夠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要求,但大部分采用的是末端治理技術,不僅投資大、治理費用高,也嚴重束縛了味精行業的自身健康發展,而且廢水中有用物質得不到利用,難以符合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 隨著味精行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再加上我國水資源日益短缺,對發酵工業產生的中水進行合理有效的循環再利用,是發酵行業合理用水和節約水資源的唯一出路。只有徹底解決了廢水深度治理與回用等問題,發酵工業的清潔生產才算真正解決,從而也能實現物料清潔生產,水的清潔利用,形成一個完整的閉路循環利用圈。 目前,國內味精行業清潔生產工藝技術路線,主要有: 一是采用廢水直接濃縮噴漿造粒生產復混肥技術路線。該技術路線是在噴漿造粒過程中產生酸霧,促進酸雨的形成,這也造成了空氣的二次污染。 二是采用物化-生化末端治理技術路線。該技術路線雖然能達標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環境,但也存在以下缺點:(1)整個處理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氨氣和硫酸鈣,造成環境二次污染;(2)運行費用高達20元∕噸,增加企業經濟包袱;(3)資源不能回收利用,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不符合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 三是味精清潔生產技術路線。該技術路線注重“過程控制”與“廢物資源化”理念,即在治理廢水污染的同時,從廢水中提取菌體蛋白、硫酸銨、復混肥多種副產品,實現物料的循環利用。 針對我國味精行業資源消耗及廢水治理的現狀,加快研究開發綠色制造技術,實現物料與水的循環利用,構建健康的綠色的循環利用體系,是當前我國味精行業技術發展的方向。 我國味精行業高濃度廢液資源化處理技術發展的目標是:實現零排放,即發酵工業廢水經深度治理后,中水達到回用要求,真正實現零排放,節約水資源;實現資源化,即通過清潔生產及資源化技術,對發酵高濃度有機酸性廢液中的各種營養物質回收利用,聯產菌體蛋白、硫酸銨、復混肥等有用物質,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經濟增長方式,達到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實現廢棄物的高值化,增加工業產值。 具體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有: 一是在淀粉生產系統中,采用逆流閉路循環利用技術,將所有過程水全部回用作為工藝用水,實現廢水零排放,同時,提高玉米全粒綜合利用率,節約原料和水資源。 二是在谷氨酸發酵高濃度廢液治理方面,采用發酵液蒸汽濃縮與谷氨酸轉晶提取工藝技術,在提高谷氨酸產品質量的同時,減少廢水排放量。同時,采用各種清潔生產技術,如色譜移動床分離技術、膜分離技術等,回收廢液中大量有用物質,實現廢物資源化,增加經濟附加值。 三是在冷凝水及各種低濃度廢水處理中,通過微生物生物菌種與膜過濾處理工藝相結合,使再生水達到中水回用的要求,回用于電廠鍋爐、發酵生產工藝用水以及城市灌溉綠化用水等,真正實現零排放水。 四是利用新型生產工藝技術,研究開發新型復合酶制劑,采用藕聯復合利用技術,對現有高濃度廢水進行生產高效復合肥料,做到廢水的綜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