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環境網2007年4月5日訊 走進山西太原東山煤礦的水處理車間,看著正在運行的膜處理設施,從事環保工作20多年的張大慶,自豪地向人們介紹東山地區生活用水由緊缺到基本充足的巨大變化。 東山煤礦位于太原市區的東部邊緣,地勢較高,又距市區遠,屬于城市自來水供應的末端,再正常也會出現水壓不夠足、供水不足的問題。太原市是全國最為缺水的城市之一,城鄉經濟也在不斷發展,常年每天缺水幾十萬噸,隨著城市的發展,東山地區的城鄉人口也是越來越多,太原市自來水的供應量根本不能同步增加,群眾生活用水不得不靠東山煤礦礦井水補充供應。在近20年的時間里,這里每天只能供應兩小時的水,而且要分為早晚兩次供應。這是東山地區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生活難題。 1982年,東山煤礦在采礦過程中發生突水事故,從地下涌出的奧陶系巖溶水每天達到1萬噸,一下子淹了好幾個采區。為了把事故水堵住,東山煤礦采取了一系列堵水措施,但是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當時只好把地下水排向城市河道。 上世紀90年代,東山煤礦在發展多種經營時,利用這股水建起了自備電廠。太原市從環境容量考慮,要求電廠同時承擔市區東部地區的集中供熱任務,取代了一批小的鍋爐房。 東山煤礦和電廠現有職工4080人,礦外居民有兩萬多人;正常生產每天用水約需6000噸,群眾生活每天需水4000噸。這些水來源于三個方面:一個是自來水1000噸,一個是奧灰層水4000噸,還有自備井750噸,每天缺水達4250噸。缺水既制約了生產,也影響了生活。 東山煤礦對水的利用有了新考慮,2006年分別對煤礦和電廠投資600萬元和300萬元,對礦井涌水、采煤水和電廠用水進行統籌考慮、統一調度,進行了一次水的大置換。東山煤礦首先把每天外排的2000噸礦井采煤水,經過膜處理送往電廠,電廠經過二級膜處理和EDI處理,將其作為鍋爐補水;電廠把原來使用的巖溶水置換出來,供應群眾生活,同時把冷卻塔排放的污冷凝水返回東山煤礦污水處理設施,再度處理復用。EDI是連續電子除鹽裝置,它將電滲析技術和離子交換技術相融合,經過處理水的導電率降到化學處理的1/17,成為最新的超純水制備技術。它替代了傳統化學方法的酸堿再生,解決了化學法對環境的污染。經過這樣的循環,不僅合理利用了水資源、有效解決了東山地區群眾的生活用水,而且使兩個企業當年同時實現了污水零排放。 在這個過程中,采煤水經過超濾和一級膜處理,除去了水中的鈣鎂離子、各種酸根、油污和懸浮物,得到了水質良好的凈水;凈水在電廠經過二級反滲透膜處理和EDI處理,得到更為純凈的優質軟水進入發電鍋爐。 置換出的奧灰巖溶水,與太原市棗溝水源同屬一個水系,都是優質地下水。把這部分水直接供給群眾生活用水,極大地緩解了東山地區3萬居民的供水緊張局面。東山電廠副廠長侯光明高興地說:“我們那里的供水時間延長到了12小時。”技術科科長侯春雷馬上接著說:“我們那里已經是24小時供水了。” 水的置換和循環利用,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每年減少外排廢水90萬噸,同時杜絕了各種污染物外排;每年增加新鮮水用量50多萬噸,節約水費近130萬元,節約化學處理費用40萬元,每年獲得的綜合經濟效益達300多萬元。 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東山人看到了循環經濟的潛力和價值,他們又想著把鍋爐的熱效率再提高一步。東山電廠實施熱電聯供,供熱面積已經達到設計要求的120萬平方米,鍋爐的熱效率由單一發電的25%提高到60%以上,目前正在擴大夏天大面積供冷的渠道。如果這個目標得以實現,熱效率還可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 策劃實現水循環的總工程師馬積福告訴記者,隨著生產的發展,東山煤礦的采煤礦井水每天可能增加到4000噸。礦上已經決定再投資300萬元,對新增的采煤水進行處理,讓所有的水都進入循環利用的系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