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政府參事6條建議力促污水處理廠“吃飽”
“十五”以來,寧夏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尤其是在污水處理上更是加大投資,采用先進技術,進行綜合治理。據了解,“十五”期間,國家安排國債及中央預算內資金10.6億元,加上我區配套的19.6億元資金,全區共投資30.2億元,規劃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15座,日處理污水的能力達到68.5萬噸。目前,全區約有11000萬噸污水經過處理,有效的保護了環境。
按照規劃能力,如果全年正常運轉,我區的污水處理廠一年大約可以處理25000萬噸污水,約占全區廢水排放總量的80%。而實際情況是,目前若按實際日處理量計算,經過處理的污水只占全區廢水排放量的34.6%,與規劃能力相差一半多。
全區大多污水處理廠能力閑置
目前全區已建成了11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為62.5萬噸,還有4座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全部建好后日處理能力為68.5萬噸。雖然建好了11座但并沒有都投入運行,只有9座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日處理能力為49萬噸,實際處理量為每日30.9萬噸,處理率只達到規劃能力的63.1%。在這9座投入運行的污水處理廠中,處理率最低的只有40%。
經測算,如果現在建成的11座污水處理廠都能夠達能處理污水,那么一年可以處理污水約22800萬噸,約占全區廢水排放總量的71%,但目前全區經過處理的污水約11000噸,只占總排入量的34.6%。
機制不適應、配套沒跟上、收費標準低制約了污水處理正常運行
是什么原因讓寧夏的污水處理有勁使不上呢?
日前,自治區政府參事裴麗俠、崔永慶等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全區正式運行的9座污水處理廠中,只有石嘴山市的兩座污水處理廠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實行的是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而其他7座都是市、縣城建局下屬的進行企業管理的事業單位或準事業單位。
由于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是由政府包下來的,為了節約成本往往采取行政手段中止污水處理。參事們在調研中了解到,青銅峽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工藝需要連續曝氣,但該廠為了降低耗電成本,經常避開用電高峰,使用低谷電價,污水處理廠只在夜間12時至早晨7時開曝氣系統,每天只運行7小時。
讓全區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由于配套設施能力不足,造成污水實際處理量低。參事們了解到,目前全區普遍存在著城市集污管網與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不同步或滯后的現象。而正是這種不同步致使污水收集率低,大多污水處理廠“沒有污水”可處理。
靈武市日處理污水3.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在2005年底時就基本完工,雖然同期鋪設了13.18公里的集污管網,但因靈武市老城區排水管網陳舊,大部分失去了使用功能,能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污水量每天只有4000噸。針對這種情況,靈武市污水處理廠不得不一直推至今年7月才試運行。即便這樣,目前進入該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每天也只有1.5萬噸,離處理能力相差2萬噸。
更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全區所有的污水處理廠都入不敷出。目前,全區已運行的污水處理廠雖然已開征污水處理費,但收費標準普遍低于運行成本。據不完全統計,我區2006年已投入運行的9個污水處理廠年運行費用為7627萬元,而征收的污水處理費只有2883萬元,只占實際運行費用的37.8%,根本無法維持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轉。
參事6條建議促寧夏污水處理廠“吃飽”
針對存在的問題,4位參事開出了一份由6條建議組成的“藥方”。
他們建議改革我區污水處理廠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盡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真正的企業化管理模式和市場化運行機制。建議自治區政府盡快制定城市污水的管理辦法,規范城市污水處理行為,同時為各級政府部門對污水處理行業進行有效監管和污水處理廠有效運營提供法律保障。建議全區五市應按照自治區政府規定的每噸0.7元的標準,足額征收污水處理費。同時,建議水利部門盡快研究日出水量300立方米自備井的污水處理費收取方法,并將污水處理費全額撥付給污水處理企業。
另外,4名參事還建議新建設的工業項目能夠利用中水的不得使用優質水資源,新建小區凡具備污水回用條件的逐步推行分質供水。要合理確定中水價格,利用價格政策鼓勵生產企業利用中水。建議我區應借鑒其他城市公益設施使用的一些優惠政策,對全區污水處理企業給予支持。建議應按照國家環境保護部門的要求,我區所有污水處理企業都應建設自動在線監測裝置,并與環保部門聯網,對污水處理廠實行動態監督管理。
此6條建議提出之后,立即引起了自治區領導的高度重視。自治區代主席王正偉批示:建議很好,請環保局在安排明年工作或今后工作時予以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