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如皋丁堰鎮、搬經鎮兩個污水處理廠相繼完成前期工作,即將開工建設。至此,如皋規劃建設的20個鄉鎮已有5個污水處理廠投入運營、1個竣工。除丁堰和搬經近期開工外,余下的鄉鎮都將在2008年上半年內陸續興建。
如皋有142萬人,其中84%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長期以來,農村環境問題成為農民的心頭之痛,而近年來勁刮的環保風暴主要瞄準城鎮和工業園區,面廣量大的農民受益不多。為了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讓農民同樣享受到環保優先帶來的果實,如皋把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列入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2007年年初,如皋市委、市政府作出決策,全面推進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目標到2009年實現污水處理市域全覆蓋。
目前,江蘇省內外鄉鎮興建污水處理廠的方式各有不同,以蘇南為例,大多是數個鄉鎮聯合建設、共同使用,但這種模式存在投資大、管理不便等缺陷。結合本地財力,并著眼于長遠發展,如皋要求20個鄉鎮鎮鎮興建污水處理廠,不過,其建設規模視各鎮的發展水平和居民數量而定,日處理能力分別從1000噸到2萬噸不等。其中,工業大鎮丁堰為2萬噸,白蒲、石莊達1萬噸,最小的雪岸為1000噸。
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是如皋興建鄉鎮污水處理廠的另一特點。除桃園、長江、柴灣3鎮由政府投資外,其余各鎮均采用BOT模式。為激發鄉鎮的積極性,2007年如皋市政府撥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對在期限內投產的污水處理廠進行獎勵。該市還出臺文件,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在立項、土地出讓等環節提供優先服務。
如皋20個鄉鎮的污水處理廠全部竣工投產后,日污水處理能力超過20萬噸,全市域污水處理率將達到70%左右,位居江蘇前列。今后,在服務半徑范圍內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將全部進網處理,遠離鎮區的農戶通過改廁、建沼氣池解決生產和生活污水,不靠鎮區的農民集中居住點均開始興建無動力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
從2003年開始,如皋每年都有大型環保項目上馬。2003年,如皋在江蘇省內首先采用BOT模式興建污水處理廠,2004年和2005年如皋開發區和如皋港污水處理廠相繼上馬,2006年又興建垃圾焚燒熱電廠。據介紹,如皋已通過國家環模城市考核,正等待有關部門授牌。(記者 管顥生)
(責任編輯:楊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