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昆明市環保局了解到,近年來,昆明通過整治城市生活污染源、控制重點工業污染源、控制農村面源污染、合理配置水資源、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抓好內源污染防治、加強科技示范及基礎研究、強化和完善滇池治理機制、加強執法監管力度九大舉措治理滇池,效果顯著,目前,滇池治理已經向流域綜合治理過渡。
目前滇池流域已建成了8座污水處理廠,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58.5萬立方米,鋪設污水干管590公里,片區污水收集率達到63.8%;建成了兩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及配套清運系統,城區垃圾清運率達95%,無害化處理率達93.6%;對大觀河等5條主要入滇池河道實施了以截污、清淤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整治,整治河道環境有所改善。
通過采取"零點行動",實現滇池周邊的重點工業企業達標排放;并加強了工業企業現場監控,開展排污口規范化整治,實行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推進清潔生產,工業污染源占滇池污染負荷總量比例逐漸減少,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分別從"九五"末的11%、4%和3%下降到9%、3%和2%。
在控制農村面源污染方面,滇池流域實施了農村環境衛生示范項目,開展滇池流域生態農業建設,推廣平衡施肥及控釋肥技術,秸稈還田與資源化,建設"雙室堆漚肥池",減少和控制化肥及化學農藥用量;改造和新建村鎮垃圾收集池(間),開展農業固體廢棄物及垃圾收集清運系統建設工作;推廣農村生態衛生旱廁建設;推廣沼氣池建設和農村能源替代節能,農村面源污染有所控制。
今年3月實施的"2258"及掌鳩河引水供水工程,每年可從外流域向昆明調水2.45億立方米;開展節水和再生水開發利用,建成并投入運行的再生水處理站88座、在建38座,日處理能力達4.4萬立方米,緩解了滇池水資源的供需壓力;建成西園隧洞,加強松花壩-滇池-螳螂川水資源聯合調度,流域內外水資源調配更加科學合理。
一直開展的滇池面山綠化和植樹造林,使滇池流域內森林覆蓋率已提高到50.8%;"十五"期間整治水土流失325.5平方公里;推廣無耕作水稻,實施退塘還湖和生態濕地建設3.4平方公里,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近年來,疏挖污染底泥640萬立方米,清除藍藻富藻水1295萬立方米,打撈水葫蘆82萬噸,禁止燃油機動船入湖、取締網箱養魚,內源污染控制取得一定效果,使重點水域景觀明顯改善。
實施了滇池面源污染控制、藍藻水華控制、"863"水專項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完成了《滇池流域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研究》、《環滇池生態保護規劃》等一批研究報告及規劃工作,為開展滇池流域生態保護及滇池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為加強滇池治理的領導工作,云南省政府在已成立九大高原湖泊治理領導小組的基礎上,又成立了省滇池治理協調領導小組;昆明市及流域縣區成立了滇池治理保護委員會、滇池管理局和綜合行政執法局,并在沿湖1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設立滇池管理所,形成了三級政府、四級管理、五級網絡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成立市滇池保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為滇池污染治理決策的科學化提供了保障。
修訂了《滇池保護條例》,依法封停了滇池面山采石采砂場、采礦點,關停流域內污染嚴重企業;在流域內實現了禁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在滇池水體保護范圍、主要入湖河道及重點區域開展綜合執法,有效制止了污染和危害滇池的行為。同時加大滇池保護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力度,引導廣大群眾關心滇池、愛護滇池。
通過采取九大措施,在滇池流域經濟迅速增長、人口急劇增加、城市不斷擴大、污染負荷增多的情況下,2005年入湖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分別較2000年減少了4.5%、10.3%和29.8%。根據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2006年共處理城鎮生活污水17477萬噸,再生利用8681萬噸,平均每天處理水量達47.9萬噸。目前,昆明已建成排水管網1000多公里,主城管網覆蓋率達70%以上,旱季污水收集率達到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