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11時許,中國石化集團燕山石化公司東區污水回用裝置一出水口前,記者接過滿滿一杯由化工污水處理而來的“再生水”;盡管已事先知道其清潔程度達到飲用級,記者仍忍不住端詳再三后方才一飲而盡,口感跟日常所喝瓶裝純凈水、礦泉水竟沒有任何差別。其實從專業角度看,這種水在化學耗氧量(COD)、濁度(NTU)、酸堿值(pH)等主要理化指標方面均優于普通飲用水甚至是純凈水,只在對人體健康無甚影響的“電導率”一項上比后者稍差一些。
令人避之猶恐不及的化工污水變成了甘甜清澈的飲用水,靠什么?
首先當然靠技術進步。據介紹,目前較為成功的污水處理技術主要有短流程工藝、單元組合工藝和先進的膜分離工藝。對優于國家一級排放標準的外排污水,經過簡單殺菌、除味和過濾處理,可在工業循環水系統回用,這是傳統的短流程工藝。對于污染程度高、處理難度大、外排污水水質只能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準的工業污水,回用前必須進行深度處理——即單元組合工藝處理,流程主要分混凝沉淀、過濾、活性炭吸附和氧化劑處理四個單元。而燕化東區污水回用裝置所產出的水是用于工業鍋爐的一級除鹽水,水質要求極為苛刻,所以引進了先進的膜分離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反滲透脫鹽處理和低壓微濾膜工藝,處理后的水成為軟化水,用作循環水、鍋爐水甚至飲用水,都沒有任何問題。燕化分析人員告訴記者,這種通過膜處理技術生產的再生水,他們常常用來煮方便面吃;而在新加坡,經該技術處理后的污水叫作“新生水”,通常用作灌裝飲用的礦泉水。
燕化東區污水回用裝置所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在國際上尚屬首次,通過這套每小時取水量1200立方米、生產800立方米除鹽水的先進裝置,每年可節水600—700萬噸,加上此前已投入運行的國內同類處理規模最大的污水回用裝置——西區煉油污水回用裝置,兩套裝置所產生的回用水量接近燕化總用水量的1/6。
然而,光有技術是不夠的,國內城市污水處理廠90%以上處于停運狀態便是一個明證。
在燕化,“污水也是資源”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理念;在西區污水回用裝置前,一句“利用有限水資源創造無限水循環”的大幅標語給人以無窮遐想。在這里,理念確實有著高于、先于技術的決定性力量——“你把污水當成污水,它就是污水;你把它當成資源,它就是資源”。燕化人的這一理念,源于他們作為中央企業一分子的神圣使命感和責任感:燕化所處的北京,人均水資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屬于嚴重缺水地區,同時首都對于環境保護的要求更高,對污廢水排放的標準更嚴;而石化企業又是傳統意義上的耗水大戶、排污大戶。作為占北京市成品油市場份額近一半、對首都能源安全負有特殊保障責任的特大型石化企業,燕化不發展不行,不節水也不行。在這一理念支撐下,燕化人靠大力開展節水減排技術攻關,靠落實到點滴的生產過程節水管理、公用工程管理、生活用水管理等“全員降水損”工作,硬是做成了這件頗有些像“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事情,走出一條節水型和水環境和諧型石化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結果,“十五”期間,燕化原油加工量、乙烯產量由694.4萬噸、48.66萬噸提高到796.87萬噸、81.18萬噸,新鮮水用量則由6765萬噸下降到4705萬噸。今年1—5月,生產和生活新鮮水總用量1275萬立方米,又比去年同期減少223萬立方米;再生水總用量302萬立方米,同比增加74萬立方米,為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結果,燕化每年3000萬立方米密云水庫(通過頤和園泵站輸送)用水指標現在非但不用,還要反輸給附近長辛店、盧溝橋、趙辛店居民用水;每年灌溉時節,接濟鄰近老鄉農田澆水更不計其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