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月12日),全國政協“保護長江萬里行”考察團的領導和專家、重慶市有關領導,就如何保護三峽庫區流域環境,在“保護長江萬里行”座談會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記者從會上獲悉,重慶市森林覆蓋率已由過去的20.98%提高到27.14%,2007年以前將實施退耕還林2300萬畝。目前庫區13個縣新建17座污水處理廠和13座垃圾處理場,3300家污染企業被關閉。
庫區水環境亟待改進 記者從“保護長江萬里行”座談會上得知,目前三峽庫區水環境狀況不容樂觀。重慶市境內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水質總體較好,但次級河流污染比較嚴重。三峽庫區船舶平均流量10萬艘/年,其中3萬艘在重慶市境內,每年產生約4.9萬噸固體垃圾和1800萬噸生活污水,嚴重影響庫區水質。據介紹,目前國家尚未頒布可操作性的船舶污染治理規定,船舶污染整治工程資金未落實。 據有關部門核查,重慶市三峽庫區21個區縣三、四期庫底需清理的生活垃圾有339.64萬噸,一般工業固廢332.72噸,53.08萬噸危險廢物及1枚廢放射源需要全部安全處置。三、四期庫底固廢清理量是二期清理量的34倍,資金約需4.63億元。 庫區現有環境監測能力十分有限。除萬州、涪陵監測站外,庫區其他區縣在采樣手段、儀器裝備、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都相當落后,這些地區的監測站都不完全具備進行地表水基本項目監測的能力,庫區目前尚無生態環境監測預警系統。
庫區垃圾污水處理水平落后 目前庫區的垃圾、污水處理能力不高,技術含量落后,甚至出現了垃圾處理廠產生的滲濾液接入污水處理廠的現象。對此,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處長劉國華提出了批評和建議。 據悉,庫區13座垃圾處理場,除云陽縣配套建有垃圾滲濾液處理設施外,其余垃圾場均將滲濾接入當地污水處理管網系統。這樣既沒有完全發揮垃圾處理廠的作用,也影響了污水處理。劉國華表示,垃圾處理場一定要有滲濾液處理設施。 污泥含水量高達80%以上,其中含的大量有害物質直接威脅到庫區水環境安全。目前,由于資金短缺、技術落后,污泥的處理成為庫區污水處理當中令人頭疼的問題。
水處理科技是關鍵 “三峽庫區污水處理比較落后,投入資金引進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是必要的。污水處理應學會向科技要效益!”——“保護長江萬里行”組委會委員、水務專家劉光釗對庫區污水提出建議。他向參加座談會議的人員介紹了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并告之,很多國外落后水處理技術流向了中國,希望有關部門在引進技術方面慎重。
完善水污染防治的立法 針對目前庫區水環境存在的問題,考察團建議,要盡快啟動《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和《三峽庫區綠化帶建設規劃》,完善水污染防治的立法工作,高度重視三、四期移民的庫底清理,加強長江流域及主要支流的環保監測。 據悉,國家計委已安排國債40億元,用于三峽庫區城市、縣城的13座污水處理廠和14座垃圾處理場建設。庫區30個集鎮已建成或正在建設垃圾和污水處理站,71個集鎮的垃圾和污水處理站規劃上報國家。
重慶市污水處理率將大幅上升 昨日,重慶市水務集團人士透露,正在建設的主城排水工程竣工后,主城區污水集中處理率將由目前的7.2%提高到70%,重慶水體環境將得到有效改善。 據悉,主城排水工程項目截止到9月底,累計完成投資21.2497億元,占總投資57.599%。主截流干管累計完成62公里,占總長的94.08%,即將完工。雞冠石污水處理廠、唐家沱污水處理廠及太平門預處理站正按設計抓緊施工,二級管道已開工建設45條。 主城排水工程范圍涉及渝中、沙坪壩、江北、九龍坡和南岸5區,共有21個排水區域,規劃服務面積315平方公里,服務人口330萬人。其中,兩江四岸A、B、C、D四條主截流干道全長約70公里,過江隧道全長0.925公里,二級管網接入段50公里。 (摘自:中國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