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浙江網2008年5月6日訊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國際貿易壁壘、本幣匯率變動……今年以來,和浙江諸多塊狀經濟一樣,在諸暨市店口鎮這個全國最大的銅加工、管業、制冷配件、絹紡綢制造基地,星羅密布的大小企業都遇到了不小的困難。不過問來問去,店口人很少有垂頭喪氣的,幾乎個個挺著腰板,誰都有“幾板斧”!硬氣是需要后盾的,困難能在多大程度上轉為生機取決于應對困難的本領。只有精打細算的成本意識與現代金融知識、財務管理、生產理念等相碰撞,倒逼機制才能真正迸發威力。
店口塊狀經濟近幾年由于成本和工藝的固化,多數企業只管“一進一出”,原料買進來、產品走出去,中層管理人員接接訂單、打打電話,日子好過得很。眼下卻是人人繃緊一根弦,從原料輔料采購招標、競標,到車間里降低廢次品率,庫存管理也“緊了又緊”。
教訓推動店口人去摸索、掌握駕馭現代市場經濟的本領。今天,有的企業知道利用ERP系統去科學管理,每天上午9點,所有的原料、成品、次品狀況準時輸入這一全方位管理系統,次品多了立刻查漏洞、原料多了立刻去拋掉;有的企業在公司管理中引入“利潤中心”模式,考核下屬部門的資本占用回報率,讓每個管理者的利益都與利潤相掛鉤;有的小企業花大價錢買來了應對歐盟ROHS環保指令的檢測設備,從原料到半成品、成品一項項查。
循環經濟的生產理念,有時要政府喊破嗓子推廣,如今卻成了企業在困難中覓生機最受歡迎的良方。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面對不利的外部經濟環境,只有從被動的“倒逼”轉向在困難中主動捕捉時機,加快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取得逆轉形勢的轉機。
競爭力弱的企業撐不住了,行業轉淡了,對收購兼并來說不就是遍地黃金?今年紡織品市場持續調整,悶聲不響的虹絹集團黃水根竟然出手了,在重慶租賃了家絹紡廠、加工半成品,在安徽收購了家繅絲廠,眼下又完成了對海鹽一家絹紡廠的全面升級改造,換上了全球最先進設備,讓紡織速度從每天2萬米提高到了8萬米。老黃說,有了繅絲廠,我就有了收繭子的資格,還享受農副產品優惠政策;在欠發達地區加工半成品,燒的是礱糠木屑,動力成本連店口的1/3都不到……把產業鏈拉長了,就像一根牛皮筋,收縮空間也大了。
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轉型升級。困難面前,不少店口企業非但沒有坐以待斃,反而把眼前這場調整看作“ 行業洗牌”的時機,紛紛加快了產業調整、創新的步伐。海亮集團向上游資源產業挺進,走到內蒙古去探礦、開采;盾安集團決定到在亞洲的中國境外加工區設立制造基地;東大水業在制造民用凈水龍頭之外又介入了大容量海水淡化膜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