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福建新聞網2007年2月28日訊 “呵呵,他們說我是中國的魔術師,下次我一定變幾個把戲給你們看看。”一見面,藍偉光就笑呵呵說道。在眾人的眼里,他是個會上演帽子戲法的魔術師,他的一切都充滿了神奇。為此,追著他采訪的媒體絡繹不絕。"
中國的“膜”術教父
藍偉光是中國生物膜技術的教父,也上市公司新達科技的掌門人。總部設在新加坡的新達科技集團,在全球擁有全資和控股子公司20多家,已經成為世界三大膜科技公司之一,其業務包攬了中國85%的制藥廠膜技術應用,在全國用膜染料企業當中占有90%的市場份額,在國際維C市場上也占有15%的份額。明了的數字,顯現了新達科技在中國膜技術領域領頭羊的位置。
膜,對于普通人來說,是那么陌生和高深;對于藍偉光來說,卻是開創顛峰事業的一片廣闊天地,引領他挖掘滾滾財源、走向成功。說起“膜”,藍偉光娓娓道來。膜是一種具有特殊選擇性分離功能的無機或高分子材料,能把流體分隔成不相通的兩部分,使其中一種或幾種物質透過,而將其他物質分離出來。目前,商品化的膜品種在生物制藥領域有抗生素、維生素等醫藥產品膜工藝。
膜技術是指以壓力為推動力,依靠膜的選擇進行分離、純化與濃縮。選擇適當的膜分離過程,可以代替傳統的蒸餾蒸發、真空過濾、濃縮抽提、離子交換等多種生產工藝。如今,膜技術在生物制藥領域應用眾多,如各種發酵液分離、過濾、抗生素的濃縮等。青霉素、頭孢菌素、大觀霉素、卡那霉素、泰樂霉素、利福霉素、德古霉素、紅霉素、頭孢派酮鈉、維生素C、維生素B12、異維生素C鈉等醫藥產品的生產過程,也都同膜有關。
在藍偉光看來,膜分離技術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技術,除了廣泛應用于生物制藥領域,也在化工、石油、染料、紡織、電子、冶金、食品、飲料、環保資源再生利用等領域可派上大用場。
從小山村到公派赴新讀博士
1964年7月,藍偉光降生于福建省武平縣城廂鄉礤文村。在那個年代,自行車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奢侈品,只有少數家庭才買得起。藍偉光的父親,一家國有工廠的出納,每月工資32元,要養活八口之家——祖母,父母以及五個子女。32元工資之外的生計,是由藍偉光的母親靠生產隊分的稻谷與自家種的蔬菜和雜糧來維持。
在那個動蕩起伏的年代,7歲的藍偉光在武平城廂載文小學開始了艱苦的求學之路。1978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高考恢復,此時的藍偉光正在武平一中埋頭苦讀。以其對數字的特別敏感,他在數理化方面顯示了其獨特的天份,在學校有“活電話號碼本”之稱。
三年后,他以全省高考化學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進了廈門大學化學系。從廈大畢業,他被集美大學水產學院聘為助教,可他并沒因此放棄對數理化的研究。不斷發表科研論文,成為集大助教中唯一獲得農業部科學基金的拔尖人才,還獲得了赴新加坡攻讀博士學位的公費留學機會。
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后,他先后在國際著名的分析化學與生物化學雜志發表論文14篇,并僅用兩年多時間就拿到了博士學位。藍偉光的優異表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罕見,而且在當地華人社會引起了極大轟動。
“只要我努力,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在當時的藍偉光眼里,一切對他來說都是唾手可得。
第一次創業的失敗
膜,一個常人眼里很玄乎的高科技玩意,卻被藍偉光搗鼓著有聲有色。可誰又曾想到過這個“膜”術大師之前還是面包師傅呢?1988年,還是集美大學水產學院老師的藍偉光,在兩位同仁的“引誘”下,下海承包了老家縣城一個瀕臨倒閉的面包廠,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創業和經商。
雖然年輕,但是他們胸懷大志。在他們眼里,似乎沒有什么困難,可現實畢竟是殘酷的,很快各方面的問題暴露出來。面包廠銷量減少、員工緊缺、資金貧瘠等等,困擾著藍偉光他們。半年后,三個臭皮匠不得不“揮淚告別江東父老”,面包廠創業終以失敗告終。1992年,第一次創業失敗后的藍新光,獲得赴新加坡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但他并不開心。
與“膜”親密接觸
1993年,作為海歸一族,藍偉光加入了以色列某膜設備公司,擔任該公司的中國區域負責人,開始了與膜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一次偶然的機遇,卻改變了他的整個生涯。在一次供需會上,他了解到一家膜設備公司需要改良技術節省資源開支,而提供技術的公司卻無法做到,需要專業技術顧問。于是,藍自告奮勇,“忽悠”兩頭,為其事業發展攢下了第一桶金。
事后,感覺良好,覺得這無本生意太簡單了。然而,好景不長,雙方公司都撇下了他,進行單線聯系和合作。
藍偉光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他給自己算了一筆賬:獲得100萬美元的諾貝爾化學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創辦公司,將高科技轉化為生產力,那么賺一百萬美元卻非難事。對他而言,技術、產品、團隊、管理等等,都可以在正確的心態前提下學習、借鑒、掌握;惟有激情,才是與生俱來追求成功中最為珍貴稀缺的元素。
落戶廈門 開發“膜”術
1996年,藍偉光借助著“兩頭騙騙”賺來的第一桶金,在廈門火炬創業園安家落戶,創辦了屬于自己的科技公司,專門開發膜應用技術,涉及醫藥、燃料、生化、食品、環保等行業。他的公司成為廈門火炬創業園第一家由留學回國博士創辦的高心技術企業,他也從此與膜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創業初期是艱難的。上世紀90年代初,對藍偉光而言,形勢一片大好,但是要讓人接受膜的概念無異于癡人說夢,因為當時99%的人還不能接受他的這項新工藝。但是,創業者的執著和激情銳不可擋,只要他看準的事情,就沒有人再可以動搖。
就是公司只有三個人,這一切也不算什么。拉起弟弟藍新光、藍春光,一起推廣自己研發的膜工藝技術。因為出自對血緣的信任和對哥哥的崇拜,在藍偉光的召應下,藍新光和藍春光毫不猶豫辭去穩定而又豐厚的收入,跟隨藍偉光一起打天下,開始艱苦的創業。
開著0.75噸的小皮卡,載著實驗裝置,到藥廠去免費幫人做分離實驗,試好了沒有問題就賣一套。就這樣,一輛小皮卡載著兄弟三個,載著藍偉光的“膜”術夢,走遍了全國?恐祥T推銷和死纏爛打,他所倡導的“膜”術概念開始慢慢為國人所接受。
兄弟齊心,其力斷金。兄弟叁的汗水沒有白流,自1997年起,藍偉光開始獲得豐收。他所建立的三達膜科技(廈門)有限公司成為中國領先的膜分離技術提供商,占領了中國工業分離膜應用市場20%到25%的份額。
創新成就夢想
藍偉光沒有因一時的功成名就而驕傲自滿。他依然砸下1.3億美元的重金,投向“膜”術研發,在新加坡創建科技園。他認為,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有更大發展空間。廈門三達的發展正是他實踐這種創新理念的縮影。十年來,廈門三達業績驕人:
第一個在中國成功推廣發酵液過濾膜分離技術,目前每天有超過四萬噸的發酵液經過三達膜分離系統的處理。
第一個在中國使用納濾中文名稱,目前已銷售膜面積超過十萬平方米的納濾系統,廣泛應用于醫藥、食品、化工等領域。
第一個將超濾、納濾、連續離交技術綜合應用于維生素C、青霉素、7-ACA的生產,實現中國三大戰略產品生產技術領先全球的夢想。
第一個成功開發染料脫鹽技術,改寫中國食品染料生產的國家行業標準,使中國染料工業占據全球百分之七十五的市場份額。
第一個設計出連續式發酵液過濾、納濾濃縮膜分離系統,獲得國家專利。
第一個成立膜清洗研究和生產部門,目前開發的專用膜清洗劑種類近20種。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成為中國工業膜分離技術應用領域第一品牌的“三達軍團”,已經進入企業的高速發展期,正按照藍偉光的主體發展戰略向上、下游充分布局和發展。藍偉光也富了,還上了福布斯富豪榜和胡潤富豪榜。
藍偉光富了,但他沒有忘本。他沒有因為財富的膨脹而自我膨脹,而是更積極地回饋社會、回報桑梓。他捐獻110萬元,成立以其父名字命名的藍麒麟教育基金會,資助家鄉貧困孩子求學,圓他們的讀書夢。在藍偉光心里,未來的新達就像一顆八面的金剛石,緊緊圍繞“膜”術這個核心,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膜材料-膜設備-膜軟件-膜應用”產業鏈,把“廈門三達”建成中國最大的膜產業基地。這就是藍偉光的創業夢想和不息追求。
人物檔案——藍偉光
祖籍:福建武平縣
年齡:現年41歲
職務:新達科技集團董事局主席,三達膜科技(廈門)有限公司董事長
簡歷:1985年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學業有成后,定居新加坡,創辦新達科技集團。2004年被《亞洲周刊》評選為“ 亞洲杰出華人青年企業家”。2005年獲新加坡國立大學杰出校友稱號。2005年被國務院僑辦授予“專業人士杰出創業獎”,被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授予“金橋獎”。2006年名列福布斯富豪榜和胡潤富豪榜。
企業檔案——三達膜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1996年三達膜科技(廈門)有限公司落戶廈門火炬創業園1997年新加坡三達在新加坡科技園成立1998年成功開發基于膜分離過程的維生素C生產工藝,幫助中國制藥企業實現維生素C生產技術領先全球的夢想1999年開發基于膜分離過程的7-ACA生產工藝,突破中國頭孢菌素生產的重大關鍵技術2000年獲授“高新技術企業”稱號2001年基于膜分離過程的6-APA生產工藝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2003年新達科技集團在新加坡成功上市國家人事部批準設立的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三達啟動廈門市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專家組評審落戶三達2004年通過國際 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5年新達科技集團并購德國原赫司特公司膜研究技術部Microdyn-Nadir公司,進入上游膜材料領域 2006年三達榮獲中國技術市場協會的“金橋獎”和“優秀項目獎”Suntar商標榮獲廈門市著名商標和福建省著名商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