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行業是本輪經濟危機中受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身為全球化學行業領軍企業的陶氏化學公司,目前只啟動了其全球產能的90%。而在形勢最為嚴峻的去年12月,陶氏一度只啟動了其全球產能的44%。
年初,陶氏宣布,在全球裁減約5000個全職工作崗位,關閉高成本地區的20家生產設施,出售若干非戰略性業務。此次裁員將使陶氏的全球員工總數減少約11%。一系列縮減成本的措施,使陶氏在財務上得到了回報。
當外界驚嘆于陶氏應對危機的速度之快、魄力之大,陶氏全球高級副總裁麥健銘卻說:“戰略轉型及隨之而來的運營模式調整,才是陶氏在經濟危機下實現盈利的關鍵。”而本次戰略轉型嚴格說來與經濟危機毫無關系,因為早在五年前,戰略轉型已寫入陶氏公司的規劃之中。
麥健銘所謂的戰略轉型及運營模式調整,是陶氏一系列應對危機的舉措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項。年初,陶氏宣布將從高度集中和標準化的模式,轉型成由一個精簡的公司中心、一個共享的業務服務集團和三種業務運營模式組成的新型架構,最終目標是將陶氏轉變為一家利潤增長型企業。
調整后的三大業務運營模式,分別為合資公司模式、功能性產品模式和市場導向型產品模式。
第一種模式主要針對基礎塑料和基礎化學品等大宗化學產品。此前,陶氏在全球自建并擁有制造設備,投入成本很高。現在,陶氏將與當地的大型化工企業合資投產。比如,在中國,陶氏正與神華集團就煤化工項目的合作進行可行性研究。在泰國、馬來西亞、科威特等國,類似的合資企業還有很多。這種模式的挑戰在于,各國的企業文化、管理體系、人力資源體系、薪資體系都不同,因此得根據各國的不同情況去協調適應。
第二種模式針對功能性產品。在這種模式中,陶氏向合資企業購買原材料,將其改造成附加值更高的產品。
第三種模式針對那些對市場敏感、更新換代速度快的產品。比如陶氏的水處理業務和膜業務,這類業務完全靠技術推動,就像計算機芯片技術一樣,每隔兩三年甚至半年,技術就會翻新一次,因此更需要及時聽取客戶的意見反饋,快速決策、快速跟進。
目前,這三大業務運營模式正在全球積極實施,以適應低迷且不斷變化的市場。
與中石化等專注于上游基礎化學品的國有企業不同,陶氏在中國更專注于服務終端市場的下游化學產品。在水處理、個人護理、運輸、建筑等領域,陶氏的產品占據絕對的市場優勢。2008年,陶氏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達到33億美元,居在華化學公司之前列。
|